【TOR330】黃浩聰巨人之旅開始與結束 訴說350公里心路歷程

Wong Ho Chung 黃浩聰
發表於2023/09/18
2,017次點閱
0人收藏
加入收藏

巨名由來
Tor des Geants,簡稱 TDG,為方便發音又稱TOR,GÉANTS 是 Giant 巨人的意思,所以又稱為巨人之旅。

Photo credit:Asia Pacific Adventure - APA
不失巨名
路線環繞意大利北部山脈完整一圈,跨越超過 25 座 2500 米以上高山,路線最高點為 3300 米的 Col Loson。根據大會資料,本年度路線距離為 335.5 公里,29608 米攀升。但由於橫跨日夜以免影響民居,好多 CP 擺位都臨時改道偏離民居,導致我度到距離為 350 公里。


由 2010 年首屆舉辦以 330 公里為核心賽事,當年以人類對越野跑認知來講必定係最難沒有之一,被認定為「世上最艱難的賽事」因而聞名。其後衍生 30、130、450 公里等其他賽程。再先慢慢在世界各地出現一些更長更難的賽事。可以想像到當年 TDG 團隊有勇氣舉辦最難賽事,都一定力排眾議,通過考驗,最後先可以成功舉辦,因而流芳後世,因此 TDG 係一場改變越野跑歷史,甚至改變對人類能力認知的賽事。亦係因此吸引我去參與嘅原因,體驗一下有幾難之外,感受一下歷史遺留的痕跡。

Photo credit:Asia Pacific Adventure - APA


在山的另一邊法國境內 Chamonix 舉辦繞勃朗峰橫跨三個國家100英里的 UTMB 搶了好多世界的 spotlight。但沒有令巨人失色,反而令巨人更加深受意大利人愛戴,成為意大利人引以為傲,家傳戶曉的賽事。整個 Courmayeur 整個星期的酒巴、餐廳、酒店、體育館的銀幕,都播放著TORX Live現場直播。解釋到我當初一個疑問「為何會有1200人合資格參加咁長咁艱難嘅賽事?」只要國民追捧,就能做就到每年滿額,人們爭先恐後去報名挑戰,成為有受眾有市場的局面。同時帶起歐洲其他國家仿效舉辦出例如瑞士 2017 年舉辦 SwissPeaks Trail 與巨人同等規模賽事。令三個歐洲國家法國、瑞士、意大利,都有自己國家特色嘅代表賽事。亦發展成我們每年夏天紛紛去歐洲潮聖的軌跡。


比賽裝備
指定裝備不多,只有:
-杯或個人食具
-緊急保暖毯x2
-電話
-頭燈x2連兩盞頭燈的後備電
-passport
但除了指定裝備,參加者還需要自己預備裝備放在 TOR bag,跟隨參加者運送去 6 個每個距離大約 50 公里的 assistant point。TOR bag 要放的裝備無硬性規定,由參加者自主。

根據我今次經驗最基本都要放:
-行山杖
-中層保暖衣
-防水外套
-防水褲
-防水手套
-帽子
-替換鞋襪
(以上裝備亦可隨身攜帶)


比賽配速
比賽 10am 起步,天晴,開始時個個都應聲彈出,開得好快,「有個講廣東話的師姐同我傾住偈跑,傾傾下忍唔住我咁慢,扒頭超越咗我。」心諗「究竟係我太慢還是佢太快呢?」要忍一忍腳,唔好理人,堅守自己相信的配速,入第一個 CP 排 104 名。結果跑到 20 公里再見返師姐,然後就沒有然後了。長距離比賽,大家經常稱讚我後上,但其實我無後上,大部份情況只是其他人後跌。

Photo credit:Asia Pacific Adventure - APA
高原反應
賽道有 25 座超過 2500 米的山,第一次攀上 2700 米的時候感覺好奇怪,變得好慢,氣喘,心跳加速,以為自己這麼快就疲累。第二次更要攀上 3300 米,更慢,先意識到原來受緊高原反應影響。因為賽前已經做了適應,住了幾晚山屋,以為比賽會無事。但原來一落場,節奏急速,仍然會有高原反應。看來要完全適應高原起碼要在高山操練兩星期。「但操唔夠都好過無操,跟住落黎23座山,慢慢上,行下停下,勉強頂得住。」


烈日當空
Day2,去到150 公里的 Assistant Point3 - Donna,和日本選手Doi San ,美國選手 Seth 於賽時 33 小時一同入pit。天氣酷熱,狀態低迷,我向 Viann 說:「做唔到輕鬆來到一半,體力已差唔多消耗晒,擔心未能完賽。」當時 Ryan 提醒我留意一下其他選手的面色比我更難看,令我知道當自己覺得辛苦的時候,原來全部人都一樣承受緊,比賽對每一個都公平,就看誰會有更強大意志頂落去,令我回復動力繼續前進。離開 CP 時 Ryan向我報名次仍停留在第14名,我只能說:「If they all make it under 70 hours, then I respect.」自問無能力追上去,只能穩住自己腳步前進,不問名次,繼續走著自己嘅感受。

Photo credit:Asia Pacific Adventure - APA
及時睡眠
根據四徑經驗,中間睡覺回覆,會有浴火重生的效果。但四徑轉徑的距離和車程為已限制睡覺的時間,假如自主睡覺休息該如何安排好呢?就在 174 公里,賽時經歷 36 小時,有間意想不到會出現的山屋 Rifigio Della Banma,還有床提供,決定訓1.5小時。5 秒入睡,深層睡眠,還會有工作人員叫醒。睡醒時候迷迷糊糊,找不到房間出口,迷失在房間之中,要工作人員帶領。離開 CP 後,不用 5 分鐘的熱身,整個人脫胎換骨。

Photo credit:Asia Pacific Adventure - APA


睡著之前第10名,睡完一覺 1.5 小時後跌落第12名,但跑多 8 小時到 Day3 日出之後,竟然追過 4 位上到第 8 名。真的很神奇,令我好想找這一條平衡線是「投資幾多時間訓覺係能夠追得返,從而對比賽有最大效益?」


生理循環
第2日已經消耗得七七八八的四頭肌,我當時無法想像這組肌肉如何捱下去。來到 Day3 反而得到補充,比第2日更有力。消化方面,因為比賽強度低,身體有足夠的血去進行消化,更好好胃口,有時肚子會餓到打鼓。來到山屋檢查站,我會去廁所,已經是第四次廁所,彷彿我見到第一、第二日的食物已經痾出來。

Photo credit:Asia Pacific Adventure - APA


身體用最低消耗走著最高效益。我慢慢找到這條運動強度+睡眠+營養吸收的平衡線,任何一條線較高都會互相影響。對我來講,一直控制在低強度跑,每 2 小時細補給,每 10 小時大補給,每20小時補眠,就是我的最佳平衡,就會進入飛航模式,只要不受太大干預,可以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,除非遇到突發情況打破這種平衡。


幻覺幻聽
來到 Day3 晚上,賽時來到 60 小時,250公里時,已經有連續四小時在 2500 米的高山上走,等高線圖的 rolling 小山丘,儘管看下去只是個勾仔  ,以為像八仙嶺般上上落落,原來像是 8 個大帽山的上落。
一個人來到第三個晚上,在歐洲的大山大嶺走著份外孤獨,單靠反光路標引路,身體已是風中殘燭。突然一陣薄霧飄過,下起毛毛雨。雨水沾濕植物的寬葉,眼前突然出現似是反光路標的物體。腦袋分辨不到反光路標和樹葉,不停走錯路。心中開始慌張,不知如何面對接下來的連續 1500 米下山。結果花 2小時落到 CP Oyace,神智開始混亂,將提子放落裝有牛奶的杯,我都解釋不到這個現像。

現在回想起,我跑了60個鐘,只睡了 1.5 小時,我應該是時候進行第二次睡眠策略。這次睡了 40 分鐘。

Photo credit:Asia Pacific Adventure - APA


醒來後離開CP ,去到分叉路口,Viann 提我走錯路「唔係呢邊呀」然後我自然跑去另一邊,Viann 再指出「都唔係呢邊呀」接著我跑回來在中間隨便選擇一邊,Viann 再指點「都唔係呢邊呀(指住正確方向)」我才能跑回正路,一個路口跑錯3次路。的確我已出現幻覺幻聽,眼又矇耳又聾。果然睡眠不足會減低智商,連自理能力,分辨方向的能力都無埋。

Photo credit:Asia Pacific Adventure - APA
重燃鬥志
但 5 分鐘熱身後,補眠作用生效,精神都回來了,立刻補一個訊息給 Vainn 不用擔心。
第四日的日出,還有最後兩座山我就要完成啦,終點在望!突然落起滂沱大雨,行雷閃電,又再把我這顆風中殘燭吹熄。返回地面時,街道都水浸,留在CP避雨及補充熱食,行到在車場,竟然見返 support team 和我打一打氣,提醒我還有最後 20k!還有航拍機拍攝。突然整個人醒一醒,心想:「而家無論乜野都阻唔到我」,行到身體熱,要脫衣服,重燃返鬥志。


天氣突變
來到最後10公里,要攀上最後一個山峰 2936 米的 Col Malatra,從山坳中間缺口穿過去,還有 3 位攝影師影相。我還有心情擺個 post,順便見到旁邊有個像流動廁所大的避難所。出發落山之際,突然,一場暴風雨在 10 秒間降臨,響起雷聲,飄過厚厚的霧,落起大雨,然後再落起冰雹。我𣊬間回望避難所,3 位攝影師塞入去已滿位,我要爬返上去亦都不容易,唯有繼續衝落山。
Photo credit:Asia Pacific Adventure - APA


最後考驗
原本的山徑變成河流,踩一步跣一下,跌倒好幾次。本想拿手機拍低現場情況,但下半身已濕透,感覺到下半身慢慢冰冷。都係保命要緊,我立即收緊上身防水衣的所有拉鍊及索帶,帽簷調教到最低,心想著千祈不可以入水,因為入水會加快體溫流失,而且一定要 keep 住跑下山,靠運動量產生熱力保持體溫。
經過見到一舊大石,大石下有隻牛避雨,好想衝過去抱著牛取暖,但是路程有些遠,還是繼續跑下山。
終於來到檢查站,呼!有救了。我已經不心急了,在檢查站避雨及停留 15 分鐘,等身體暖返,再向 support team 報平安及延遲衝線。


順利完成
在歐洲跑山充滿挑戰,在 2500 米以上的高山,𣊬間可以風雲色變,千萬不可以低估大自然的威力,一定要帶齊裝備,靈活運用,迅速作出決定,還要保留體力作不時之需。

雖然我都算有些歐洲行山經驗,但想不到旅程最大考驗在雙腳已走在 340 公里時。但我並無埋怨,反而覺得幸運的是在前段已經過得太順暢,差點忘記跑山本來是充滿住挑戰,就是因為能夠解決同刻服這些挑戰,所以才會覺得這項運動好玩,同時能夠鍛練到心志。「山路本身就係崎嶇不平,人生都係啦,唔好期望可以過得太順,多啲感恩少啲抱怨,呢一場雨提醒咗我。來到呢一刻,乜野時間名次嗰啲都唔重要、放鬆心情慢慢落 Courmayeur 衝線。」

Photo credit:Asia Pacific Adventure - APA


完成時間77:30:26,第8名
當中睡眠時間
第一次174 公里(賽時 36 小時) 睡了1.5 小時
第二次 274 公里(賽時 60 小時) 睡了 40 分鐘
睡眠以外其他CP補給及休息時間 2 小時
行走時間大約73小時


巨人之旅其實cut off時間有7日,可以分7日慢慢玩,每日50公里,逐日逐段擊破,盡量在日間時間行走,夜間休息。同時亦可以做時間,盡量不眠不休地玩。但無論如何,分 7 日慢慢玩難,做時間不眠不休地玩更難。

Photo credit:Asia Pacific Adventure - APA

最後要多謝 support team 
The North Face Adventure Team
Ryan , Almen , Viann , Robin , Stone . Cannot make it without you.
Photo credit 
Asia Pacific Adventure - APA
Sponsor 
The North Face Hong Kong
THE PEAK HUNTER
COROS Hong Kong
Nippihealth_hk

內容及圖片由黃浩聰授權轉載